對多數(shù)初學者,尤其是沒有其他樂器基礎的初學者,琵琶是一種上手不太容易的樂器。這里用一些上手相對容易的樂器來做下對照說明。
假設一臺鋼琴的音準和音色都沒有問題。再假設琴譜上音高時值和指法都已經清晰注明 。一位初學者需要注意的事情只有三件:
1.哪根手指彈哪個琴鍵,
2.音與音之間間隔多久(譜上每個音符本身的時值),以及手指在琴鍵上停留多久(譜上是要求 legato 延音還是 staccato 頓音),
3.手指擊鍵的輕重 (即力度)。如果要求低一些,力度可以暫時不計較。
如果純粹只是要在鋼琴上彈出一個聲音,不需要太大指力,也不需要左右手配合,甚至不需要任何手指之間的配合。一根手指就可以敲遍 88 個音,敲出完整的單聲部旋律。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使用**簡單的初學者琴譜,腦子和手指顧到上面所說的三點是不太難的。所以三、四歲的小孩就可以開始學習鋼琴,學到五歲就開獨奏音樂會的演奏家不乏其人,比如張昊辰。
當然,任何樂器用來演奏復雜的音樂作品都會有技術上的難點和藝術詮釋上的豐富可能。鋼琴上手固然不難,到十分高階的程度可以是非常復雜。
現(xiàn)在,假設一把琵琶的品相弦音準和音色沒有問題,四根琴弦也都已經校準音高 a2 d3 e3 a3,琵琶指甲本身沒有問題。一位初學者用一根手指,就只能彈出 4 個音高。要再多音,就不得不用上左手,左右手的配合立刻就成為現(xiàn)實問題。就算初學只彈空弦不加左手。琵琶右手的彈,各手指三個關節(jié)的運動方式,是向外“踢”,跟彈鋼琴、吉他、箏的手指運動方式剛好相反。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手手都是“向內抓”的動作用得多,極少用到 “向外踢”的運動方式。所以,初學琵琶**基本的一個動作,右手食指的彈,大多數(shù)人是覺得“不習慣”、“不自然”的。
持琴坐姿
琴在身上安放的位置
指甲在右手指尖上佩戴的位置
觸弦離面板覆手的高度
觸弦的角度
觸弦的深淺
擊弦時的速度與力度
右手手指小關節(jié)與手腕以及小臂的配合運動方式
等等這些要素,都是一位初學者一上來就必須面對并處理的。其中任何一個要素沒有控制好,彈出來的聲音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指甲雜音太大、音色太硬、太空、太干……等等等等。在人工智能領域,這種情況就好比一個模型參數(shù)太多。要把這眾多參數(shù)調校合適,一般而言,機器學習所需的數(shù)據量就會呈指數(shù)級增長。對應到彈琴,初學琵琶要彈出一個好聽的音(精微調校手指肌肉神經的運動方式),會比人家在鋼琴上彈一個音要付出許多倍的試錯努力。一樣是彈一個音 a3,人家鋼琴初學者可能一舉中的;我們彈琵琶的,有可能要在一弦上嘗試 10 遍才勉強出來一個好聲音。好不容易左試右試彈出悅耳的聲音,還要再加 X 倍的重復練習把這個動作練到習慣成自然。
琵琶初學者上了第一節(jié)課以后就覺得心累腦累身體累手指累、三五節(jié)課以后開始懷疑人生、三個月徹底放棄的故事屢見不鮮。
右手食指的彈,通常跟拇指的挑配合在一起。彈挑音量、時值的平衡控制又立刻浮出水面??梢栽谝桓障疑暇毩暢砂偕锨П椋@兩根手指也未必能形成穩(wěn)定的肌肉記憶。我自己學琴一年多,彈挑音量時值的均衡還常常被老師指摘,要求額外加練這一項。
空弦上的 4 個音當然是沒法滿足多數(shù)初學者,尤其是成年初學者的音樂表達欲的。于是加上左手按音。這下潘多拉的盒子打開。各種各樣問題實在不勝枚舉,很多琴友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我會另外寫文專門討論。這里就簡單提提**常見的幾個問題。
1.抬指太早。一個音還沒結束,左手手指已經抬起,聲音就給人硬生生斷開的印象。
2.落指不夠快。也就是,沒有為按下一個音作好準備,這會導致聲音出來嗒嗒發(fā)木。
3.手指站樁不穩(wěn),按弦時不經意地左右拉扯,導致本應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囊舾叱霈F(xiàn)音準問題。
多數(shù)琵琶初學者喜歡在右手技巧上流連,覺得輪指的聲音是琵琶*美之處,一般都會急急地要求老師教授輪指。上面已經說過,要練好右手食指的聲音已經頗為不易,更不用說練好機能本來就比食指差很多的中指名指小指。琵琶的輪指練習真正是一件費時費力費心機的事。我老師認為,琵琶初學者不必把太多力氣放在輪指上。假如你彈奏樂曲需要長音,輪指并非途徑,很長的余音左手也做得出來。初學琵琶,練輪指不如多練練左手。左手練到一定程度,再學輪指或者其他任何右手指法,練右手時左手就不必閑著,可以用左手的活指練習曲來練習右手,這樣練琴效率可以高一些。
*文章內容和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點贊
收藏
稍后學習規(guī)劃師會與您聯(lián)系,請保證手機暢通